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鰲鼓溼地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早期為台灣糖業公司填海造陸從事農漁、牧事業及種植甘蔗的大本營;但由於地層嚴重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層,農場逐漸沒落荒廢。由於地勢低窪加上周邊海堤圍繞,大雨過後魚塭及舊有農地形成天然的蓄水池,久而久之因為這些水塘濕地之棲地,越來越多候鳥與留鳥棲身及停留於此,成為現今之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大面積的造林地在十年或是二十年後將茁壯成林,鰲鼓濕地將會成為具有多樣林相及豐富濕地生態資源之國際級生態環境。

  Seeding Aogu是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的主要規劃理念,期望平地造林計畫,不僅能夠有效的達到節能減碳及復育環境的目的,更能夠教育民眾尊重環境、保護生態,發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精神。透過全區整體規劃,使鰲鼓濕地成為重要之環境教育中心,並提供完整的環境及生態體驗,結合永續生態在地循環的概念,讓鰲鼓濕地成為環境教育的一顆種子,提供對生態保育以及與環境共生的深層意義。
  鰲鼓溼地是台糖公司在東石之防風林地,因地理位置極佳,北港溪、六腳大排兩溪流在此匯集,加上廢耕農地、魚塭、農墾區、木麻黃林,給予動植物極佳的生存環境。 
在民國98年政府正式公告設立「嘉義縣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超過200種鳥類在此棲息,並受到國際愛鳥人士關注。區內保育鳥類有東方白鸛、黑鸛、黑面琵鷺、唐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諾氏鷸、彩鷸、小燕鷗、紅尾伯勞。季節對了,稍候半刻就會出現枝頭、池塘喜迎遊客。

歷史:

原地本來並無該溼地,鰲鼓溼地的產生,為台灣1960年代政府推動開發海埔新生地,因此台糖東石鰲鼓農場選在嘉義鰲鼓圍堤造陸,至於「鰲鼓」之名稱可能由台灣早期海盜名稱而來。由於機器設備於當時相當缺乏,因此主要是徵召犯人前來勞動,歷經5年與3億多元的經費,完成約1,000公頃的海埔新生地,並以10年時間將土地洗鹽淡化。但灣西部過度開發與大量抽取地下水,1970年代左右台灣沿海地帶開始地層下陷,原可種植甘蔗的土地將近300公頃低於海平面,並且土地開始由於鹽化而無法進行農業用途。因此在逐漸恢復自然的情況下,加上候鳥可食用的動植物增加,逐漸使鰲鼓溼地成為鳥類的棲息地,目前嘉義縣政府於2008年將此地依野保法變更為自然保護區。
鰲鼓溼地


圖片參考:鰲鼓初春賞水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